城轨专委会赴桐城开展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传统文化活动
为深入学习了解桐城红色历史和传统文化, 2024年11月9日,城轨专委会一行赴安徽桐城,开展了“赓续红色基因,传承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先后参观了桐城六尺巷、中国廉洁文化展陈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展陈馆、中国礼让文化展陈馆、桐城文庙、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方以智故居、姚莹故居、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展馆、东作门等地。
“我身后的六尺巷,有一段动人的礼让故事。”六尺巷典故主角张英的十二世孙、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正声情并茂地向城轨专委会一行讲述六尺巷的故事。“张吴礼让”是六尺巷背后的一段佳话,主要讲述了清朝大学士张英住宅旁有一小块空地,与吴家相邻,吴家建房时占用了张家的空地,张家人写信告诉了张英,张英看完家书后,并不赞成家人为争夺地界而惊动官府的行为,于是,便提笔在家书上批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人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吴家被张英的大度所感动,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了三尺地基,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称之为“六尺巷”。
.png)
城轨专委会一行和张英十二世孙、六尺巷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耘在安徽桐城六尺巷入口处合影
中国廉洁文化展位于六尺巷片区,内设《廉洁立德 正气铸魂——桐城市六尺巷廉洁文化陈列》,分为“华夏千秋说廉史”“党史百年塑廉身”“桐城历代有廉风”三个部分,总体展示中国廉洁文化史、党史百年廉政、桐城廉洁文化史,除常设展厅外,还设置了廉政影院和宣誓区,以丰富廉洁文化专题馆功能。
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展陈馆位于六尺巷景区张府院内,整体建筑占地面积约300㎡。整个展陈馆共设有五个展厅,分别为序厅、起源与形成、创新发展、基层实践和尾厅。将六尺巷典故蕴含“礼让和谐”精神注入基层治理,创新推出以“谦和礼让,知进退,和为贵”为基本精神,以“党建领事法、礼让和事法、村民说事法、多元解事法、网格管事法、群力防事法”为基本内容的基层善治品牌——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
中国礼让文化展位于六尺巷片区南侧,内设《上善之德——中国礼让文化陈列》,分为“追根溯源:礼让文化之核心理念”“耳濡目染:礼让文化之教养生成”“千古流风:礼让文化的历史典范”“古今行仪:礼让文化的行为范式”“刑仁讲让:礼让文化之习俗拾遗”“文化地标:礼让文化之不朽丰碑”六个部分,通过展示礼让文化发展、演变以及传承意义等内容,重点联系“六尺巷”文化地标,用六尺巷典故启发人,用情理法交融引导人,用和为贵理念感召人,用知进退境界昭示人。
.png)
参观中国廉洁文化展陈馆、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展陈馆、中国礼让文化展陈馆
桐城文庙位于市民广场北端,占地面积4859㎡,建筑面积1670㎡,是明清以来桐城地方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群。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迁建于今址。自南往北,建有门楼、棂星门、泮池泮桥、大成门、文昌祠、土神祠、大成殿及两厢两庑,分别以大成门和祭道为轴线,呈南北和东西对称布局,规整有序。桐城文庙规模宏大,庄重典雅,是江淮之间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孔庙建筑群,是桐城文化的标志性建筑。现内设有《孔子弟子72贤人画像展》、《桐城派文物陈列馆》、《大成殿儒家“一圣四配十二哲”泥彩塑像》、《潘学固书法展暨桐城馆藏文物展》等基本陈列。
.png)
参观桐城文庙
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位于桐城文庙东侧,是继徽文化博物馆、黄梅戏博物馆之后,安徽省第三家“国字号”博物馆,建筑面积8862m2,展厅面积4000m2。该馆是宣传桐城历史文化的专题博物馆,基本陈列《文都风华》,由《古邑春秋 名城遗韵》《杏坛弦歌 人物芳华》《桐城文派 天下文章》《风雅继武 翰墨流芳》四大部分组成,以大量的文物、图片、书影、实物等展品,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桐城从新石器至明清时期的历史发展、桐城教育以及著名的历史人物、桐城文派的发展历程、明清桐城诗歌书画代表作家作品等文化特色,凸显了桐城人文底蕴。同时设有临时展厅、学术报告厅、社教活动室等各类功能厅。
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前合影
方以智故居座落桐城古城区“凤仪里”,位于北大街寺巷内。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别号龙眠愚者。明末四公子之一。主张中西合璧,儒、释、道三教归一,是一位集科学、哲学、文学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大学者。
.png)
方以智故居简介
晚清名士姚莹故居里,一段“慈母严督夜课儿”的故事,在桐城可谓家喻户晓:为鼓励少年姚莹进学,母亲张氏夜抄制义和唐诗,课余竭力延师教子,姚莹终成大器。姚莹故居坐落于桐城市区寺巷内。故居旧时面积广阔,有厅、堂、轩、楼及院落。院落中植有竹、石榴、红绿梅、红白月季等花卉,太湖石点缀其间。前轩有联曰:“门临青竹邀君子,窗有红梅见故人”。故居东抵大宁寺、南至善庆庵、西齐寺巷、北抵北大街。现仅存四合院式核心建筑。该建筑坐北朝南,前后二进,东西厢房,中间夹一院落,四周环廊,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布局规整。故居结构为木构架抬梁建筑。撑拱承檐,槅扇门窗,雕花装饰。两坡屋面、青灰小瓦,砖铺迴廊。
.png)
姚莹故居馆长为城轨专委会一行讲解姚莹生平事迹
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展馆位于桐城中学教学大楼西南。一幢掩映在绿荫下的红瓦黄墙的古朴建筑便是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旧址。这座当时学校的图书馆,在1949年4月19日至28日,成为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第二野战军渡江战役司令部。刘、邓首长自1949年4月1日至28日期间曾经3次莅临桐城做各项军事部署,在仔细观察了敌北据点安庆城之后,作出“暂不攻安庆,积蓄力量于渡江作战”的果断决策。4月19日二野司令部由安徽舒城移驻安徽桐城,指挥渡江作战。渡江战役胜利后,二野司令部于4月28日迁往南京。桐城中学内这幢古朴建筑见证了这段铁马金戈历史,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之前最后一次重大战役的进程。峥嵘岁月虽已逝,但博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永不褪色的革命精神,仍通过司令部旧址内的一张张老照片和一件件旧物件向世人传递。
.png)
参观渡江战役二野司令部展馆
东作门是桐城的旧城东门,明朝农民军将领张献忠,面对威严坚固的桐城古城墙,曾六次强攻不下,遂有“铁打的桐城”之说。1939年因避日寇空袭,县长下令拆城。2008年,桐城市政府出资在原址上重建。重建后的东作门古色古香,气势雄壮,还原了历史的记忆。
.png)
参观桐城东作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安徽桐城行程,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古人化解矛盾的历史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革命先人砥砺前行的奋进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城轨人,激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礼让精神,践行以和为贵,传承革命精神,厚值爱国情怀。
城轨专委会作为省级团体组织,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持续开展内部建设,不断提升团队对外服务能力,增强全省城轨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期为江苏城轨建设高质量发展事业贡献出新的智慧和力量。
(文/图 郑业勇 )
|